版权所有 “中华医学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联系电话(传真):023-65317637 Email:digsurg@zhxhwk.com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高滩岩 渝ICP20091012068
通过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进行专业的健康护理管理,我们对该疾病的变异、病程以及并发症等都较之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也有了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什么时候、应该如何使用现有的治疗方法,也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英国戈尔韦尔NUI药理和治疗研究室的Egan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消化科的Sandborn教授等人,以炎症性肠病为专题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2013年的Gut杂志上。本文对该系列文章的六大要点进行了总结。
虽然在了解基因组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方面仍需进行大量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思路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基因组-微生物的交互作用研究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在某些人群中,通过饮食或其他治疗干预措施调节肠道微生态,具有可以影响疾病发展的潜能。这一发现将为炎症性肠病的分类和管理开启一个新篇章。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来测定患者体内生物制剂的血药浓度,以及针对该种生物制剂的免疫原性,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浓度。这一检测的实用性越来越引起关注。高药物谷浓度、不存在抗药抗体与更好的临床获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目前根据这些参数选择个体化药物剂量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当中,我们迫切期待着这些研究的结果。
6、新药研发
在不久的将来,具有特异性肠道活性的抗粘附抗体也可被应用于临床。内科医生将有更多、更丰富、更有效的药物可供选择来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未来应用研究的重要挑战在于,需要更清楚的了解现有药物的相对有效性和风险性。
从最初发现以炎症性肠病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为基础的风险等位基因,最开始生硬的使用皮质类固醇和5-氨基水杨酸作为基础治疗药物至今,我们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新药研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